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作为发起本站建设的我,当发现互联网上印尼赖罗傅网站还是一片空白时,就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失落感,由此产生了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强烈欲望,以配合世界迈向21世纪,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更是迅猛,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职责,希望能通过网站,加强世界赖罗傅宗亲的联系,进入国籍网络互通讯息,以缔造互通的机构,成为网上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一个平台,在所在国安身立命,树立基业,以团结为宗旨,为所在国的兴邦作贡献。不仅具有传承文化,联系宗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宗亲会协助当地华社在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和其他友族并驾齐驱,这也是印尼赖罗傅网额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通过网络,既能为联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年轻一代对于许多祖传的仪式已经逐渐淡忘,特别是祭祖的仪式更掌握不多。 所以,应该培训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从而加强年轻人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灌输。如果没有网络将会怎么样。 退化到清朝写书信吗? 还是飞鸽传书。再说,以后的世界,永远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界,所以现在网络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罗通国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赖姓起源

赖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76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为第98大姓。赖姓形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一、赖姓起源 赖姓源于赖子国,系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也说:“《左传》赖国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交代更为具体:“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按邓名世所说,赖国为子爵国,曾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于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为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赖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赖氏。 《左传·昭公四年》对楚国灭赖有明确记载: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引文中的“舆榇”,为置棺材于车,表示有罪当死或以死自誓;“椒举”即伍举,楚国大夫,伍参之子,伍奢之父。1989年出版的《息县志·大事记》根据《左传》的记载记述道:“周景王七年(前538年)秋,楚灵王领诸侯灭赖国。赖子两手反绑,嘴衔玉壁,士兵袒胸露臂,抬着棺材跟从,到楚中军见灵王。楚灵王听从椒举之言,亲手为赖子解绑,接受玉壁,烧掉棺材,迁赖国至鄢地” 关于赖国的地理位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明确地写道:“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清代人张澍《姓氏寻源》引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话说:“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所说的“褒信”,东汉置县,属汝南郡,南朝宋改名苞信县,隋大业初复名褒信县,唐天佑中改名苞孚县,北宋复名褒信县,属蔡州,即今河南省息县所属之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处。于此可见,赖姓祖根在今息县包信镇。 关于赖姓的系出,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一说出自黄帝世系,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主炎帝后裔说者,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古代的厉国与赖国为同一诸侯国。《春秋》鲁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西晋学者杜预注:“厉,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此言厉国是楚国的结盟国,在随县北厉乡。随县今属湖北。《汉书·地理志》云:南阳郡随厉乡,故厉国也。注:厉,读曰赖。《通典》、《通考》、《通鉴地理通释》、《春秋地名考》、《方舆纪要》等书,皆说赖与厉为两国。张澍更加明确地说:汝南褒信之赖国,“非炎帝后之赖。春秋灭赖,古本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清人顾栋高则谓厉与赖通,实为一国(详见其所编《春秋大事表》)。又,《康熙字典》释“烈”字云:“与厉通”,“又音赖”,并引《礼·祭法》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称“传说中的炎帝后裔有四支,可能是属于古羌的四个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蔬菜,从夏代上被奉为稷神。据说,烈山氏在今湖北的一些地方,烈山氏就是烧山种田的意思。”所谓“烧山种田”,即放火烧山,将草木焚为灰烬当作肥料,进行原始的农业生产(刀耕火种)。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强调“赖又作厉、列、烈”,说:“赖国起源于神农氏炎帝之后的一支烈山氏,居于山西价休之烈山,商周时立国于今河南鹿邑之赖乡,后被周所伐,遂南迁到(河南)商城赖乡。春秋时赖国服属于楚,后被强迁至湖北随州之厉乡,因楚灵王所迫,再行迁至(湖北)宜城之鄢地”。 主张赖国系出黄帝后裔姬姓的说法,见于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大博览》。该书称:周武王弟叔颖,国为氏。还说;“赖国旧址,即秦时‘颍川郡’亦即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之地。赖氏发祥于此,族人遂以‘颍川’”为郡号。又说,清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以周文王迁于岐山,即西歧,叔颖为文王之子,追本溯源,将赖氏列为西川郡,称其堂号为西川堂”。 二、播迁演变 赖国灭国后,其遗民部分被迁至鄢地(今河南鄢陵),还有一部分散居于今河南省的其它地方,后在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后移治今河南许昌)、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形成望族。颍川赖氏由于任官和战乱等原因,有一支播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在南康郡形成望族。所以,《通志·氏族略》说,赖氏“望出南康、颍川、河南”;南宋时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说“赖氏今望出河内”。 《元和姓纂》说:“汉有交趾太守赖先,蜀零陵太守赖文”。交趾郡治民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零陵。这说明在汉代已有赖姓人物活动于最南部的岭南地区,三国时又有赖姓人物在今湖南南部做官。广东蕉岭《赖氏族谱》及兴宁《赖氏源流》尊叔颍为赖氏始祖,称汉交趾太守赖先为叔颖的14世孙。叔颖22世孙赖深,初任贵州知府,后升陕西道监察御史,卜居丰宁(今陕西西乡),为丰宁赖氏始祖。叔颍25世孙赖忠诚,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任虔州知府,因见松阳(今浙江境内)山清水秀,遂在当地安家,为松阳赖氏开基祖;其曾孙赖遇,东晋时任江东知府,秦请以所居松阳为府郡,晋安帝亲题“松阳郡”三字赐之,赖氏复以“松阳”为郡号。叔颖30世孙赖硕,于南朝宋元嘉末年迁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娶丘氏,生7子:昭、德、度、明、思、求、彦。这7个分支汀、闽、赣、苏等省,又形成一些支派:赖昭徙居会同、武村(宁都),赖德裔徙居福建上杭古田,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赖度以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赖求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南康等地,赖彦任江苏杨州通判,在当地安家。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家于当地。赖德的长子赖标,自上杭古田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其11世孙赖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汤湖;另两个11世孙赖祖华、赖祖三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分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赖氏谱牒资料还记载: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有改为罗、傅二氏者,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因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又据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载:“赖罗义,四川巴县人。明正统时,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罗义为左哨把总,随师有功,令守户撒。”户撒即今云南陇川县户撒区一带。这说明在明初或明以前已有赖氏族人徙居于川、滇一带。其中,多数人融入阿昌族。 另据台湾谱牒资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赖云从自福建漳洲渡海至台中开基,为赖氏入台湾始祖。此后,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国谋生。 三、名人业绩 在历史的长河中,赖姓人才辈出,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除上文述及者外,唐代有雩都(今江西于都)人赖棐,乾元中进士,拜崇文馆校书朗,不就,退居田里;还有光禄少卿赖文雅;宋初有画家赖祚;宋代有处州(今浙江丽水)人赖文俊,好相地之术,著有《绍兴六地八铃及三十六铃》等;清流(今属福建)人赖绂,官终清远军节度使判官;淳熙初年,荆南人赖文政(即赖五),领导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贩、茶农起义,反抗南宋政府压迫。元代有宁化(今属福建)赖禄孙,以事母至孝著闻;天台(今属浙江)人赖良,采录元末人诗,编有《太雅集》。明代有福建人赖天赋,洪武任兴宁修;永定(今属福建)人赖先,同终常德知府;广昌(今属江西)人赖礼,历官武功、兴宁、沅江知县,廉介不阿,所至有称。清代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赖以邠,善画兰,雨晴风雪,各尽其态,兼长诗词;清流人赖用贤,事母至孝,又五世同居,当时所称;永安(今属福建)人赖珍,诗、文、书、画俱臻其胜,尤擅长画兰竹;城西人赖镜,工画山水,笔力遒劲,作诗清削幽异,兼工书,时称三绝;会昌(今属江西)人赖方勃、赖方度兄弟及方勃之子赖鲲升,皆工诗,因辑投赠之作为《友声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有两位著名的赖姓将领:赖汉英、赖文光。赖汉英,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洪秀全妻弟,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升夏官副丞相,屡立战功,后任东殿尚书,不久,死于杨韦事件。赖文光,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于1864年封遵王,转战陕西、河南、安微、湖北等地,屦败清军,后在突围时被俘,英勇就义于江苏杨州。现代有福建永定赖际发,建国后曾任建材部部长等职;江西赣县人赖传珠,建国后曾任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