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作为发起本站建设的我,当发现互联网上印尼赖罗傅网站还是一片空白时,就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失落感,由此产生了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强烈欲望,以配合世界迈向21世纪,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更是迅猛,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职责,希望能通过网站,加强世界赖罗傅宗亲的联系,进入国籍网络互通讯息,以缔造互通的机构,成为网上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一个平台,在所在国安身立命,树立基业,以团结为宗旨,为所在国的兴邦作贡献。不仅具有传承文化,联系宗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宗亲会协助当地华社在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和其他友族并驾齐驱,这也是印尼赖罗傅网额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通过网络,既能为联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年轻一代对于许多祖传的仪式已经逐渐淡忘,特别是祭祖的仪式更掌握不多。 所以,应该培训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从而加强年轻人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灌输。如果没有网络将会怎么样。 退化到清朝写书信吗? 还是飞鸽传书。再说,以后的世界,永远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界,所以现在网络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罗通国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

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正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篇章,因而产生了华文文学和非华文文学。目前,后者在中国大陆因被认为是外国文学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其实,非华文写作跟母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因语言之便,其影响已遍及世界。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本文提出以下的构想:放宽视野,把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扩大到海外华人文学。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身份认同;民族的根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_0677(2003)5_0015_06
1997年11月,我参加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会上,我介绍加拿大用英语创作的华裔作家和作品。[1]讨论的时候,有大陆学者指出,在此之前的华文文学会议,早已经作了定论,把海外华人的非华文文学,视为外国文学,不在关切的范围。五年过去了,为了准备这次发言,我向中国大陆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的学者打听,现在他们对于海外非华文文学的看法和研究的情况,回答是:“大陆讨论华人文学的归属问题的结果,是将其视为外国文学。华人文学不属于大陆学者讲课和研究的范围。”①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大陆学者写的海外华人作家用居住国文字写的作品的研究,都是刊登在命名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刊物中。由此可见,海外华人的非华文作品,在中国大陆是被当做外国文学看待的。 如果稍为涉猎中国大陆学者的华文文学研究,会发现他们经常探讨海外华人的归属感、身份认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乡土情结等主题。其实,在华裔作家的非华文作品中,这些主题,都是常见的。仅仅因为语言之别,就排斥在外,我觉得很值得商榷。如果能够扩大视野,把华文文学与非华文文学一并来看,不单能促进海外华人文学学科的建设,增广比较文学的视野,对于世界华人的研究,都有裨益。 以下我提出一个观点:我认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海外华文文学的范围应该扩大为海外华人文学。
一、散居华人的跨国写作
国学大师唐君毅教授在60年代感叹于中国人的花果飘零,他认为炎黄子孙,为时势所迫,到异乡讨生活,是个大悲剧。[2](p11-37)大概他怎样也无法预料到,时移世易,当全球化已经成为事实的今天,炎黄子孙分布更广泛,而且是主动的外流,不是被动的迁移。到了21世纪,交通、科技和信息的发达,中国大陆的开放和经济迅速强大,本土与外国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 散居在世界各地,有志于文学创作的炎黄子孙,正在不同的国度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篇章。他们之中,有的坚持用母语华文为表达的媒介,在内容上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个人经历,写出具有异国特色的混淆性(hybrid)文本。这些作者,如果以移居异地的时间角度来看,大多为第一代的移民。他们在中华文化氛围中长大,接受了华文教育,尽管长年累月生活在异国,思维和价值观仍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华大地有不可切割的精神联系。此外,东南亚一带国家,则因为有丰厚长久的华侨传统,能够培育懂华文的第二代,他们的子弟,回台湾升学的从未间断,如今到中国大陆求学的日益增多,以致他们的后代,仍然有人能用华文写作,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成就就是个例子。 反观在北美,因为华人相对较少,而且在强势英语的统摄下,土生华裔能够说流利的华文已经很不容易,能够用华文写作的,更是凤毛麟角。理所当然地,移居国的语言就成为他们的表达语言了。 迁移异国的先后之别,使得先来者、后来者以及后代,有了写作语言的不同选择。这样一来,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就产生两种不同的类别:海外华文文学和海外非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作者多数是第一代移民和受过相当华文教育的华侨后代;海外非华文文学的作者,则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华裔,但也有越来越多能够掌握移居国语言的人士,特别是近期的华人留学生,他们能够用两种语言来写作。 下面我将以美加为例,简论这两种文学的历程和接受情况。希望从中显示,单单注意华文文学,而忽略函盖面更广阔的非华文文学,对于散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是讲不通的,欠缺公平的,对于母国也是个大损失。 众所周知,华人即使入了外国国籍,说外国语言,写外国文字,世代居住在外国,他们仍然自认为或是被认为是炎黄子孙。从移居国本土人士的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不是很明显吗?美籍加籍的土生华裔作家,尽管作品是英文,他们被称为Chinese American Writers(华裔美国作家)和Chinese Canadian Writers(华裔加拿大作家),他们的作品称为族裔文学(ethnic literature)。Chinese这个形容词,是个永远的族裔标志,是个“他者”的标志。这个标志,对于华裔而言,是身份的共同标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