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欢迎您光临印尼赖罗傅宗亲网, 作为发起本站建设的我,当发现互联网上印尼赖罗傅网站还是一片空白时,就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失落感,由此产生了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强烈欲望,以配合世界迈向21世纪,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更是迅猛,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设印尼赖罗傅网站的职责,希望能通过网站,加强世界赖罗傅宗亲的联系,进入国籍网络互通讯息,以缔造互通的机构,成为网上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一个平台,在所在国安身立命,树立基业,以团结为宗旨,为所在国的兴邦作贡献。不仅具有传承文化,联系宗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宗亲会协助当地华社在文化、政治、经济各领域和其他友族并驾齐驱,这也是印尼赖罗傅网额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通过网络,既能为联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年轻一代对于许多祖传的仪式已经逐渐淡忘,特别是祭祖的仪式更掌握不多。 所以,应该培训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从而加强年轻人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灌输。如果没有网络将会怎么样。 退化到清朝写书信吗? 还是飞鸽传书。再说,以后的世界,永远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世界,所以现在网络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罗通国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主办城市为印尼雅加达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主办城市为印尼雅加达
举世瞩目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11月8日至10日,在泉州侨乡体育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圆圆,代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致词,马来西亚拿督傅文荣代表固定秘书处致词,中华台北赖罗傅姓宗亲会理事、原国民党军陆军少将赖宗烟,代表台港澳及海外各国各地区赖罗傅宗亲致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罗箭少将,代表中国各省市赖罗傅宗亲致辞。在海内外赖罗傅宗亲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1月10日,胜利闭幕,经研究,此大会上通过了印尼雅加达举办2010年“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主席为印尼国会议员傅志宽。
闭幕式 欢送晚宴 ,大会组委会主席傅加星、常务副主席赖永森、副主席兼秘书长罗训森同台宣布闭幕,并向代表祝酒,赠送纪念品, 赠送锦旗 ,齐心携手 志愿者颁奖 十四届接旗 欢庆,会期短暂,情谊深长,美丽的泉州,隆重的盛会,在代表心底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纷纷相约,2010年印尼雅加达再会。
附:罗箭(原解放军少将),组委会荣誉主席、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罗瑞卿大将之长子,1938年出生在延安,1958年从北京101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原子核物理与工程系,在“文革”期间,其父罗瑞卿受到迫害,罗箭也未能幸免。1978年,落实政策后重调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 1998年,从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休。
赖宗烟(原国民党军少将),书法家、胡琴演奏家、中华大汉书艺协会副秘书长,出生书香世家,曾任莒光师主任,民国七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派任福建省连江县县长,民国七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回归军职,并曾晋升少将,台湾联勤总部政战部少将,暇余时以琴书画自娱,退休后更热心参予公益活动及书法教学,桃李遍地.,每逢中华松柏歌友会举办活动时皆不辞辛劳亲临指导。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祭祖大典祝文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在福建泉州隆重开幕

罗通国

备受全球华人瞩目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于昨天在福建泉州召开,来自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及大陆20多个省市的1458名赖、罗、傅三姓宗亲踏上为期3天的联谊之旅,欢聚一堂,敦睦宗谊,共谋发展。在泉州市侨乡体育馆,面对赖罗傅三姓氏先祖的遗像,着唐装,献祭文,鸣礼炮,缅怀功德致敬礼。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圆圆、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傅福荣出席开幕仪式。这也是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成立26年来,首次回归三姓祖地中国大陆举办,是祖国大陆赖罗傅三姓联合举办的联谊会。据了解,本次活动为11月8日至10日,除举行会员代表大会外,还将举行祭祖大典、恳亲座谈会、投资贸易座谈会、姓氏文化研讨会、书画族谱联展等系列活动。
据介绍,三姓联宗具有严格的社会科学和史学的考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缩影。据海内外专家学者论证,赖、罗以“国”为姓,“傅”以“地”为氏。赖氏,系出轩辕二十世玄孙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武王之弟,因战功,分封赖国。罗氏先民,亦因战功获得封国,楚灵王崛起后,先灭赖,继灭罗,再并吞傅,三姓受封的土地从此成为楚国扩张后的领土。赖、罗、傅三姓自封地开姓到亡国经历了很多代,彼此之间建立了姻亲关系。当赖国被楚国灭亡时,为了逃避楚灵王的杀害而改姓罗或傅。后来罗国被灭时,罗氏族人同样地为了逃避被杀害的厄运而改姓赖或傅。到了傅国被并吞时,傅氏族人也改姓赖或罗。 等到局势安定,楚国停止杀害被侵略的国民,已是经历了好几代,子孙们也搞不清自己原来的姓氏,便以改姓后的姓氏繁衍后代。为了避免同宗通婚,三姓族人约定赖、罗、傅三姓不通婚,以表明同气连枝,血缘长在。
追本溯源,赖罗傅本是一家。为了避祸,为了生存,除逃亡之外,因时制宜互改姓氏,才能免遭杀戮的命运,于是形成了三姓。并有人陆续从黄河流域地区迁徙至中国各地,后散布至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有识宗亲认为有必要将散居世界各地赖罗傅三姓宗亲组织起来,彼此加强联系,不论教育、文化、商业方面互相交流,共谋发展,造福社会,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遂正式成立。二十年来,以赖罗傅各国宗亲会轮流主办,每两年举办世界宗亲联谊会一次。
而本届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将以“尊祖敬宗,血脉相连,敦睦宗谊,和谐发展”为宗旨,发扬敦宗睦族的精神,加强赖罗傅文化交流,将极大促进海内外赖罗傅宗亲的亲情和友谊,加强海外赖罗傅宗亲对祖地的认识和联络,有力的影响和推动泉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带动更多海外炎黄子孙回归故里,增强“祖根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让海内外赖罗傅宗亲并肩携手共同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泉州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这座临海城市已成为内陆对外交通的港口。立州建制1315年来,闽越族先民们筚路蓝缕,拓殖不息,蛮荒之地渐成富庶之郡。“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不衰的对外开放传统和灵秀丰富的人文景观,孕育了风光秀丽东南山水。据介绍,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罗训森对记者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溯赖罗傅宗亲,皆为炎黄子孙,他们共同承担苦难,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来临的艰难时刻,尤其需要赖罗傅三姓族人紧密团结,与中华民族各姓氏一道,同心同德,渡过危机。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祭祖大典祝文
维:公元二○○八年,十一月九日,岁次戊子,农历十月十二,良辰吉时。赖罗傅后裔、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组委会主席傅加星、常务副主席赖永森、副主席兼秘书长罗训森率海内外赖罗傅宗亲代表,仅以群花之蕊、三彩之帛、沁芳之茗、枫露之泉,虔诚之心,微薄之礼,敬祭于先祖赖罗傅列祖列宗尊前,曰:
民族摇篮    黄河长江    巍巍昆仑    华厦大地
同宗联族    赖罗傅氏    同根同源    炎黄子孙
遍布寰宇    螽斯蕃衍    瓜瓞绵连    世代鸿禧
赞颂宗功    缅怀祖德    慎终追远    木本水源
彪炳春秋    傅圣拜相    罗子晋爵    赖地封侯
保境安家    护国佑民    诸侯争雄    列国鼎立
流芳千古    功勋卓著    辅佐朝纲    战乱勘定
血脉相连    同气连枝    相依以生    为避战祸
情深谊长    历经沧桑    患难与共    肝胆相照
五洲四海    中原播迁    毕路篮缕    商周迄今
祖根铭心    天涯海角    优秀传统    孝悌忠信
历十三期    宗亲联谊    殷殷慰祖    泉州盛会
濯手焚香    与会代表    神州聚缘    世界宗亲
祖宗福荫    恩泽后嗣    寄意上苍    告祭祖灵
虔表孝思    肃穆祭祀    谨备清仪    谨择于今
骈联共辉    佑我儿孙    感应有知    列祖列宗
代有传人    承前启后    发展和谐    敦宗睦族
百世其昌    英才辈出    联袂图强    三姓联宗
伟大复兴    天枢顺昌    再报新禧    为国为民
百姓安康    社会稳定    富民兴邦    宜绳祖武
大力弘扬    树魂立根    中华崛起    当今世界
共谋宏图    建言献策    爱祖情怀    文化传承
诚恐诚惶    礼不絮繁    清茗微觞    素品菲仪
祥烟袅袅    虔诚敬献    来格来尝    告祭祖灵
伏维尚飨。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全体代表 稽颡祭拜
二○○八年十一月九日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世界赖罗傅宗亲组委员有关名录。

世界赖罗傅宗亲组委员有关名录。
组委会(筹)名录
荣誉主席:(省军级领导、著名企业家及其他人士)傅 洋: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彭真(原姓傅)之子。罗桂求:湖南省政府党组成员、顾问(曾任湖南省人大副主任)。罗 箭: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罗瑞卿大将之子。赖永铺:晋江国泰皮革公司总经理、泉州市人大代表。赖世沛:福建美明达鞋业公司董事长。赖加亮:泉州市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赖新达:泉州市万兴泰集团董事长。傅胜龙: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工商联副会长、大汉控股董事长。傅光明:福建南平市慈善总会会长、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孙成:厦门南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开实:佰源(香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名誉主席:(厅级领导及著名企业家)
傅镛堃:福建省政法委副书记。
傅祖桂: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傅圆圆:福建省泉州市人大主任。
傅福荣: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傅子仪:厦门市人大常委兼环资委主任。
傅炳煌:泉州泉工机械公司总裁。
傅天龙:福州春伦茶叶公司董事长。
傅少华:泉州现代茶庄股份公司董事长。
傅英伟:福建省伟志兴体育用品公司总裁。
傅子伍:香港南安公会副会长、香港德信开发公司董事长、香港怡昌泰贸易公司董事长。
傅志昌:鸿昌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国泰:联泰电路板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水法:福建泉州华帮树脂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 岞:福建省泉州市永信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子芬:利兴(福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赖国专: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
赖诗卿: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赖新民: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赖钟雄:省政协常委、省民革副主委、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赖应辉:省政协常委、福建省农工党专职副主委。
赖万才:教授,全国著名数学家,华侨大学数学系,享受国务院津贴。
赖文灿:晋江市富邦皮塑公司副董事长。
赖达民:晋江市华达集团董事长。
罗迎难:高级工程师、中国铁道科学院副院长(正局级)。
罗训涌: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罗信生:(又名:罗信森)福建省经贸委原副主任。
高级顾问(兄弟姓氏厅级领导以上及著名专家学者、省级社团负责人)
游嘉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
卢美松:编审,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泉州领导或统战部长等)。
童 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副所长。
常建华: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导。
袁义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姓氏群体遗传专家。
王大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氏文化专家。
陈 勇:主任记者,中新华福州支社社长。
林昌近:副研究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秘书长。
主 席
傅加星: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泉州海内外版筑宗亲联谊会会长、陕西三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 主 席
赖永森:常务副主席,工商银行福建泉州分行原行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赖氏委员会副会长。
罗训森: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辑。
傅伏龙:泉州洵浯军教器材公司董事长。
傅聚才:泉州洵浯军教器材公司总经理。
傅文理:中电联华(北京)工程设备公司总经理。
傅天堂:云南曲靖彦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傅澄海:固龙漆中国市场销售中心总经理。
傅荣辉:泉州武荣体育器材公司董事长。
傅森林:中华全国五金机电商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海外商业联谊会理事长、香港统益国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金桥:上海腾达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孙焕:福建飞越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天生:湖北富丰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傅俊豪:俊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锦青:福建省泉州市发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维锦:蓝猫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国河:深圳市富晋天维信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法律总顾问
傅洋:(兼)
执行委员
赖永铺:晋江国泰皮革公司总经理、泉州市人大代表。
赖世沛:福建美明达鞋业公司董事长。
赖宗明:福建上杭古田大光明集团公司董事长。
罗炳行:研究馆员,福建省档案局原助理巡视员(副厅级)。
罗祥伟:福建德化县双溪水库水电公司董事长,县人大常委。
罗德湘:福建沙县罗从彦纪念馆管委会主任。
傅森林:香港统益国晖集团董事长。
傅溪水:泉州大众混凝土公司副总经理。
傅天龙:福建春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英伟:福建省伟志兴体育用品公司总裁。
常务委员
傅辉明:天智澳新机械公司总经理。
傅志春:福建泉州。
傅静望:泉州鸿昌机械销售部经理。
罗正奎:候补执委。沙县“豫章特祠”管委会名誉主任。
傅孙岁:福建泉州南安丰州大坑石材厂总经理。
委 员
秘 书 长
罗训森(兼)。
注:上述名单有待增补。
监事会名录
主 席:傅炳煌:泉州泉工机械公司总裁。
副 主 席:赖朝泰:泉州罗溪赖氏宗祠负责人。 罗 纬:副教授,福州大学原中文系主任。

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2008年11月8日,海内外赖罗傅宗亲即将在中国福建泉州,迎来“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本刊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胜利地诞生了。她是献给大会的一束鲜花,也是献给海内外宗亲的一份薄礼!
溯我赖罗傅,皆谓炎黄子孙,同祖共源,情深谊厚。“赖罗傅血脉联宗”,民间有传,族谱有载,典籍有据。数千年以来,“子推我援,我推子援”,同气连枝,休戚与共,唇齿相依,互相帮助,和谐发展。当今之世界,经济联为一体,科技发达,交通、通讯便利,既为联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地大物博的中国大陆为拓展商机、共同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和谐社会大环境。
“尊祖敬宗,血脉相连,敦睦宗谊,和谐发展”,既是大会的主题,亦为本刊之宗旨。弘扬赖罗傅祖先业绩,赞颂海内外宗彦风采,传播大团结、大联合的精神,吸纳共同发展的良策。简言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赖罗傅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促进海内外宗亲联谊,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就是本刊的指导思想,希望她能在海内外宗亲的脑海中生根发芽,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与本刊第一期同时开通的,还有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网站。她们都是由组委会主办、为大会提供服务的交流平台,将伴随着大会筹备工作进展,与海内外宗亲同呼吸、共命运。
赖罗傅三姓和谐颂宗谊;海内外亲人团结共繁荣。
伟大的奥运中国欢迎您,美丽的泉州双塔拥抱您!
祝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赖罗傅资讯》引言:本刊设“学术研讨”栏目,是在传承“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历届代表大会《特刊》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在中国大陆召开,作为三姓祖根所在地的宗彦贤达、专家学者有责任对赖罗傅源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赖罗傅联宗”提供更多、更有力的佐证。“中华赖氏源流研究”、“中华罗氏源流研究”、“中华傅氏源流研究”三篇重要论文,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特刊》,将虚卷以待。
本期《资讯》刊载的几篇文章,抛砖引玉,祈望方家斧正,撰写相关大作。另外,文中观点、引用资料,乃作者各抒己见,各自引用,因时间关系,本会无法详细考证,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代表本刊观点及对其引用资料真实性的认同。
将选录本栏目部分论文进入大会纪念《特刊》。
赖罗傅三姓历史渊源
赖氏系出轩辕20世玄孙周文王第19子名叔颖,武王弟也、叔颖幼好武事。疏财仗义,文学亦佳,时人多称赞之。时适纣王无道,武王即位后,命弟叔颖率兵讨伐,功成叔颖退居河南赖地、先为河南省颖川郡,即今许州。武王念真功勋,乃就赖地封为赖国,并赐侯爵。文王姓姬,后世子孙为纪念先祖之丰功伟绩;遂以赖为姓,颖川为号,而以叔颖为一世祖,自此则另立一枝,不复姓姬。自泰迄汉,分而复合,合而复泛,浸成避地散居之势。传至唐太宗,准奏下谱牒,整理氏族,得113姓,36100户,而我赖姓与焉。计传14世添公为楚灵王所灭,迁都于鄢,即今湖北省襄阳府宣城县。至27世光公移居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及29世遇公以文学驰名于世,摄江东知府,升至副使,授中宪大夫,兼理屯田,卓著成绩,奏请以所居松阳为府郡,蒙晋帝御书“松阳郡”三字以赐之,自是赖姓复以松阳为号。今西南、东南各省及南洋群岛之赖氏后裔,大抵由此傅衍而来。赖国被楚灭后,留屠于河南省者即向华北各省移动,今日散居于东北、华北、韩国、日本之裔孙即由此而迁徙。此为赖氏家族创始及演变之大概情形。
罗氏亦以国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祝融公之后妘姓封国于罗食采宜城、徒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良相罗怀,襄阳记有罗家。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从其群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公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罗氏源自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颛顼,是祝融氏吴回之后,祝融氏姓重黎,讳吴回,颛顼帝的曾孙,黄帝的玄孙,居火正之官,是为人间撒播光明的火神。祝融公后裔到周朝时,匡正被封于宜城,封为罗国,现在湖北省襄阳,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故后世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祝融为罗姓开宗始祖,祝融氏后裔匡正公为建国始祖。后楚国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子孙逐朝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湖北省枝江县),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繁衍到江西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望族。
傅氏的得姓始祖傅说,是我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他的事迹,明载于历来的史籍:「书经说明篇」: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史记殷本纪」:殷高宗贤相,初隐于傅岩,傅岩有涧水环道,说故为胥靡,版筑以供食。高宗梦说,求得之,与语,果贤,乃作说命三篇,号曰傅说,举以为相,国大治。所谓「版筑」,就是以两板相夹,把泥土放在其中的一种古老建筑方法,后来被引伸为营造的统称。在三千三百多年以前傅说便能够采用这个方法来治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难怪现在有一部份傅姓,会以「版筑傅氏」自称,以纪念他们伟大的工程师始祖。
我国民族系发源于黄河流域,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各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号为姓。然盛久必衰,势所必然,迨楚灵王崛起,先灭赖、继灭罗,后并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灭,惟自封地开姓以来,以迄被灭、为时已久,彼此姻亲关系,比比皆是。当赖被灭时,楚为恐赖人图谋复国,杀戮至惨。虽主国政之人赴湖续建流亡政府,但国家之成立,必须具有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始能存在,赖氏复国之图,处此环境,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灭。
当楚灵王大肄残杀之时,因赖氏聚族而屠,相传已久,家室系累,无法随同迁移者甚多,为逃避杀戳,改依罗傅二姓者极另。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氏被并、亦仍如此。迨局势底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复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遁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是我赖、罗、傅自来即具有皿统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我赖罗傅三姓在中国民族历史上各有其悠久之历史,故平日相见,均以“亲堂”互称,即可知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统关系,与三国时刘关张之因一时情感结合,而为异姓结义金兰,截然不同。
注:
1,本文来源失查,谨向原文作者致歉、致谢;
2,三张图稿,原稿为【嘉义县赖罗傅姓宗亲会】于1980年代依【花莲县赖罗傅宗亲会】提供之三姓始祖图像所绘制而成,于2002年再提供给总会,改成电子图文件,由【台湾罗姓网站】发布。
文章录入:罗良富 责任编辑:罗训森 发表时间:2008-06-06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捐 款 芳 名 录
伍万元
赖永铺、赖世沛、赖加亮、赖新达、傅胜龙、傅光明、傅孙成、傅开实。
叁万元
傅子伍、傅炳煌、傅国泰、傅水法、傅 岞、傅子芬、傅张永香、
傅国河、傅天龙、傅英伟、傅少华、赖文灿、赖达民。
弍万伍仟元
傅伏龙、傅聚才。
弍万元
傅森林、傅文山、傅天堂、傅金桥、傅澄海、傅天助、傅天生、
傅荣辉、傅孙焕、傅俊豪、傅锦青、傅维锦、傅文理、傅清家。
壹万元
傅溪水、傅瑞典、傅孙岁、傅静望、傅辉明、傅志春、
赖永凉、赖荣华、赖加峰、赖世苗、赖文福、赖永西。
伍仟元
赖清江、赖远平、赖建清、赖天真、赖志清、赖永助、赖建家、赖钦墩、
赖光辉、赖水办、赖满红、赖奕林、赖永炎、赖世雄、赖贻明、傅安定。
叁仟元
赖世民、赖晋中、赖建国、赖水等、赖永妖、赖永忠、赖文化。
贰仟元
福建沙县罗从彦纪念馆(豫章特祠)。
壹仟元
傅茂龙、傅文生、傅文贵、罗训森、罗正奎、罗卢金珠(罗正奎夫人)、
罗昆烈等五人(广东连南达先公系,名单待报);赖工厂、赖昌革、傅清宇、
傅成盛、傅成吉、傅火春、傅炳星、傅仰培。
注: 以上款项傅氏由傅加星经手,经办人傅荣火;赖氏由赖永森经手;罗氏由罗训森经手。截自2008年5月27日止,傅加星已交秘书处肆拾万元,赖永森已交贰拾伍万元。罗氏后续捐款正在宣传、发动之中。以上捐款名录正式编入《特刊》时,以款到秘书处账户为准。
开 召 于 关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的
知 通
各国各地区赖罗傅宗亲组织、宗彦贤达、专家学者:
中华民族历有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优秀文化传统,海内外赖罗傅宗亲遵循敦宗睦族、和谐发展的高尚社会美德,为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做出许多杰出的贡献,维护、发展了赖罗傅的声誉。
赖罗傅血脉联宗,民间有传说,各家族谱有载,典籍有据。自1982年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成立以来,每两年轮换一个国家或地区召开代表大会。承蒙2006年于印尼召开的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的厚爱,选定中国泉州作为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的举办地点。这是中国大陆赖罗傅首次举办世界性的联谊会,任务光荣而又责任重大。
为了共祭三姓始祖,共研赖罗傅源流,共商发展之路,共享信息资源,共赏书画、族谱,共叙宗情族谊,为了办好本届大会,为世界赖罗傅宗亲代表提供优质服务,中国大陆赖罗傅宗彦积极出谋献策,出钱出力,共襄盛举。本届组委会召开多次筹备工作会议,确定大会的主题为:尊祖敬宗,血脉相连,敦睦宗谊,和谐发展。指导思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赖罗傅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促进海内外宗亲联谊,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让“赖罗傅三姓和谐颂宗谊,海内外亲人团结共繁荣”的口号,响彻世界上赖罗傅宗亲居住的上空。
本次会议,已经报请中国福建省及泉州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08年11月8日报到。会期三天(详见附件一:议程安排)
二、会议地点: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外各国各地区代表在泉州酒店报到,中国大陆代表在世贸大酒店报到)。
三、主办单位:中国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组委会
四、协办单位:凡中国大陆境内有关赖罗傅文化研究、联谊组织及相关工商企业,均可申请作为协办单位。详见附件二:协办单位申请表。
现有如下单位参与协办工作:
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法人代表:傅加星,手机:13305985668)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赖氏委员会(副会长:赖永森,手机:13905062718)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法人代表、总编辑:罗训森,手机:13859704885)
湖南大汉控股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傅胜龙)
五、会议内容:
(一)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代表大会(详见附件一:议程安排、附件三:征集题词、致词通知)
(二)赖罗傅文化研讨会(详见附件四:研讨会征集论文通知)
(三)赖罗傅企业家投资商贸座谈会(详见附件五:企业家座谈会通知附赞助广告标准)
(四)赖罗傅书法、绘画、族谱展览(详见附件六:书法、绘画及族谱展览征集作品通知)
六、会议规模:暂定500人左右。境外各国各地区组团参会,原则上不限人数。境内代表产生的办法详见附件七。
七、其它事项:
(一)有意申办下一届主办单位的国家或地区,请速向秘书处提交申办报告,详见附件八。
(二)参会宗亲中,可能拥有不同宗教信仰,在住宿及歺饮方面有特别要求的,请在回执中说明。
(三)需秘书处提供其它服务的宗亲,请在回执中提出,以便安排。
(四)会务费。根据世界代表大会惯例,境外代表为每人220美元,境内代表为1500元人民币(含三晚住宿、四天饮食、市内交通、旅游、纪念品、《纪念特刊》等费用)。
八、回执截上时间:2008年8月1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望尽速寄回会议回执。
以上通知,祈望见到本通知者,互相转告。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会 委 组
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会议议程表
附件二: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协办单位申请表
附件三: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征集题词、致词通知
附件四: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赖罗傅文化研讨会”征文通知
附件五: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赖罗傅企业家投资商贸座谈会”的通知
附件六: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征集书法、绘画作品及族谱的通知
附件七:中国大陆代表产生办法
附件八: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申报表
附件九: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组委会(筹)名录
附件十:《纪念特刊》栏目设置及编委会成员
通讯地址: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丰泽街广益中心3-303编?邮:362006
E-mail:LLF2008@2008.sina.com (十三届代表大会网站站长罗良富) 傅子良(13506027599)傅大志(15839706777)
电话/传真:0086-595-22276597,22278597
址 网:Http://www.LaiLuoFu2008.1a.cn
联 系 人:罗训森(13859704885)
赖祖地(13905084398)
注:有意参会者,务请2008年8月15日前寄回本回执。可复制、可另制表、可附言。
账号详见附底。各国各地区宗亲可自带节目参加联欢会,“节目”可在回执中附言。
需接站者,请注明地点、日期、航班、车次。
本届代表大会主题:
尊祖敬宗,血脉相连,
敦睦宗谊,和谐发展。
指导思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赖罗傅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促进海内外宗亲联谊,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
宣传口号:
赖罗傅三姓和谐颂宗谊,海内外亲人团结共繁荣。
深入探研赖罗傅血脉联宗,充分佐证海内外子孙同祖。
大力拓宽海内外贸易渠道,广泛开展赖罗傅联谊活动。
书世界赖罗傅宗情族谊,画寰宇海内外同气连枝。
中国大陆代表产生办法
一、代表产生办法
一、代表产生办法
在中国大陆,正式注册的赖罗傅宗亲组织不多,但有不少从事三姓文化活动民间组织及热心人士,如在山西平陆注册的"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注册的赖氏委员会、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等,将通过这些组织推荐、产生赖罗傅代表。
符合代表资格的宗彦,均可自行向秘书处报名参会。
二、代表资格
1. 各省、地、县赖罗傅宗亲组织的主要领导人。
2. 有名望的企业家(参考其是否担任省、地、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3. 县团级及以上干部(含离、退休干部)
4.?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卫科教专家学者、有名望的运动员、艺人等。
5. 为会议捐资1000元以上的赖罗傅热心人士。
6.?对赖罗傅文化活动热心且有贡献者。
注:代表人选,将考虑地域、界别的“广泛性、代表性”,分别予以邀请。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组委会(筹)名录
荣誉主席:(省军级领导、著名企业家及其他人士)
洋: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彭真(又名:傅懋功)之子。傅
罗桂求:湖南省政府党组成员、顾问(曾任湖南省人大副主任)
箭: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罗瑞卿大将之子。罗
赖永铺:晋江国泰皮革公司总经理、泉州市人大代表
赖世沛:福建美明达鞋业公司董事长
赖加亮:泉州市机械设备公司董事长
赖新达:泉州市万兴泰集团董事长
傅胜龙: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工商联副会长、大汉控股董事长
傅光明:福建南平市慈善总会会长、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孙成:厦门南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开实:佰源(香港)机械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名誉主席:(厅级领导及著名企业家)
傅镛堃:福建省政法委副书记
傅祖桂: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傅圆圆:福建省泉州市人大主任
傅福荣: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傅子仪:厦门市人大常委兼环资委主任
傅子伍:香港南安公会副会长、香港德信开发公司董事长、香港怡昌泰贸易公司董事长
傅炳煌:泉州泉工机械公司总裁
傅国泰:联泰电路板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水法:福建泉州华帮树脂有限公司董事长
岞:福建省泉州市永信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
傅子芬:利兴(福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张永香:河南三门峡香山红叶饮食娱乐公司董事长
傅国河:香港富晋天维信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天龙:福州春伦茶叶公司董事长
傅英伟:福建省伟志兴体育用品公司总裁
傅少华:泉州现代茶庄股份公司董事长
赖国专: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
赖诗卿: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赖新民: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赖钟雄:省政协常委、省民革副主委、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赖应辉:省政协常委、福建省农工党专职副主委
赖万才:教授,全国著名数学家,华侨大学数学系,享受国务院津贴。
赖文灿:晋江市富邦皮塑公司副董事长
赖达民:晋江市华达集团董事长
罗迎难:高级工程师、中国铁道科学院副院长(正局级)
罗训涌: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罗信生:(又名:罗信森)福建省经贸委原副主任、高级顾问(兄弟姓氏厅级领导以上及著名专家学者、省级社团负责人)
游嘉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
卢美松:编审,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泉
州市有关官员)
童 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副所长
常建华: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导
袁义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姓氏群体遗传专家
王大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姓氏文化专家
勇:主任记者,中新华福州支社社长 陈
林昌近:副研究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秘书长
席 主
傅加星: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泉州海内外版筑宗亲联谊会会长、陕西三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 主 席
赖永森:常务副主席,工商银行福建泉州分行原行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赖氏委员会副会长
罗训森: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
员会总编辑
傅森林:中华全国五金机电商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海外商业联谊会理事长、
香港统益国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文山:河南香山红叶饮食娱乐公司总经理
傅天堂:云南曲靖彦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傅金桥:上海腾达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澄海:固龙漆中国市场销售中心总经理
傅天助:湖北八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天生:湖北富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伏龙:泉州洵浯军教器材公司董事长
傅聚才:泉州洵浯军教器材公司总经理
傅荣辉:泉州武荣体育器材公司董事长
傅孙焕:福建飞越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俊豪:俊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锦青:福建省泉州市发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傅维锦:蓝猫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文理:中电联华(北京)工程设备公司总经理
傅清家:广东佛山南海远澳陶瓷原料公司总经理
法律总顾问洋:(兼):傅
执行委员
赖永铺:晋江国泰皮革公司总经理、泉州市人大代表
赖世沛:福建美明达鞋业公司董事长
赖宗明:福建上杭古田大光明集团公司董事长
罗炳行:研究馆员,福建省档案局原助理巡视员(副厅级)
罗祥伟:福建德化县双溪水库水电公司董事长,县人大常委
罗德湘:福建沙县罗从彦纪念馆管委会主任
傅森林:香港统益国晖集团董事长
傅溪水:泉州大众混凝土公司副总经理
傅天龙:福建春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英伟:福建省伟志兴体育用品公司总裁
常务委员
傅溪水:泉州大众混凝土公司副总经理
傅瑞典:南安桃源石亭茶果场总经理
傅孙岁:福建泉州南安丰州大坑石材厂总经理
傅静望:泉州鸿昌机械销售部经理
傅辉明:天智澳新机械公司总经理
傅志春:福建泉州南安金陶朵桥村
赖永凉: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社区
赖荣华: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社区
赖加峰: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社区
赖世苗:晋江市赖厝鹏辉门窗制品公司
赖文福: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福口乐饭店
赖永西:晋江市西园街道赖厝社区
罗正奎:候补执委。沙县“豫章特祠”管委会名誉主任
委 员: (暂缺)
秘 书 长
罗训森(兼)
注:上述名单有待增补。
组委会主席傅加星简介
傅加星,男,汉族,1949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南安人,大专学历。
1995年9月,“陕西三星药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4年10月,被有十余年历史的泉州海内外版筑宗亲联谊会推选为会长;2007年连任。2005年5月,在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首任会长;2006年2月,任中华傅氏商会名誉会长。
2007年,被推选为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组委会主席。
组委会常务副主席赖永森简介
赖永森,男,1947年10月出生,福建省晋江市人,大专结业,高级政工师。原任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分行行长,泉州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经济界)、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理事、泉州市人民检察院聘任的第二届、第三届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政府职改办聘请的中级职称评审委员(政工类)。曾任泉州市第一届银行业协会理事长和福建省城市金融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为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
主要简历:
1968年3月至197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服役,历任班长、排长和连指导员等职。
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任助检员、检察员等职。
1981年12月至1984年9月,在福建省晋江地区人民银行工作,任科员、科长等职。
198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分行工作,历任科长、纪委书记、副行长、行长、党委书记、调研员等职。
参加工作40年来,三次易行,从部队军人到检察机关法律工作者,再到银行担任管理者,行业跨度大,差异很明显,但都能服从需要,适应环境,潜心学习和实践,取得应有业绩。先后被部队、当地政府和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任市分行行长期间,连续三年获总行经营效益综合考评前十五名,累计创税利5亿人民币。
主要论文:《金融企业按劳分配刍议》、《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探索》、《正确认识和应对加入WTO后对银行的冲击》、《基层干部聘任制问题的思考》等。上述文章先后被国家、省级刊物采用并获奖。
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训森简介
罗训森,男,高级工程师。1948年7月生于福州,祖籍福建闽清。
主要学历:1967年福建省电力技术学校汽轮机专业毕业,1975年福州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毕业,1981年福建省科技业余大学科技英语、口语专业毕业。自1997年起,以罗氏为个案,开始自学中国历史、地方志学、姓氏谱牒学、姓氏群体遗传学等。
现任职务:现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辑(专职)、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08.4.26起驻会)。
主要履历:历任福建省闽江水电工程局技术员、福建永安水电学校教员、福建省水利科研所助理工程师、福建省水电仪器开发公司(省经委系统)经理及工程师、福州市奋生水电仪器研究所(民办、省科委系统)所长及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发电设备股份公司(深圳上市公司)一、二届董事兼开发办主任。曾任福州大学校友会秘书长,福建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
曾获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论文:曾发表《微机控制大坝激光准直系统研制》、《润物细无声》、《修族谱“管摄天下人心”》、《罗氏谱牒探研》等数十篇有关姓氏谱牒、姓氏群体遗传研究的论文。
主编、出版一套六册、730多万字的《中华罗氏通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出席会议:1986年5月,杭州“国际大坝学术研讨会”;2000年5月,上海“国际族谱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安徽黄山“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媒体报导:1982年12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有关“青年科研人员罗训森”报导;2004年11月1日,中新社专访电讯“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访《中华罗氏通谱》总编罗训森”等。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赖罗傅联宗”的意义与思考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将于2008年11月8日,在中国福建泉州召开,笔者忝任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编辑《世界赖罗傅资讯》第一期时,对“赖罗傅联宗”的意义等进行一些思考,略述如下,供方家斧正。    “赖罗傅联宗”,自上世纪80年代,台湾赖国民(国民党原中央委员)的“赖罗傅三姓联宗关系概述”一文发表后,引起台湾赖罗傅的极大关注,在台湾各地的赖、罗、傅宗亲会经过整合,迅速成立了台湾“中华民国赖罗傅宗亲联谊总会”,逐渐获得东南亚各地赖罗傅宗亲会的响应,至今已成功地召开了十二届代表大会。2007年12月8日,台湾“中华民国赖罗傅宗亲总会”原秘书长罗柏青在福建沙县对笔者说:台湾赖罗傅联宗,得力于赖国民的一篇文章,摧生了“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    有关“赖罗傅联宗”之说,三姓中的贤达不断有人予以论证,不断有新的佐证史料出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发现明代进士罗明祖的“(赖氏)松阳谱序”,更有力地佐证赖罗傅联宗,最少早在明朝,就已获得各地赖罗傅宗亲广泛的认可和认同。那么,“赖罗傅联宗”的现代意义何在?炎黄子孙如何传承中华优秀姓氏文化?三姓子孙如何承先启后弘扬赖罗傅文化?作为赖罗傅中的一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一、“赖罗傅联宗”的现代意义 (一)传承赖罗傅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复兴中华服务。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赖罗傅三姓,各自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她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有起源的赖、罗、傅三姓,因为有“血脉相连,同气连枝”的历史,经后代贤达不断推进,逐渐将三姓文化融合到中华大文化之中。    国际上已形成共识,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推进“赖罗傅联宗”,有利于提升赖罗傅文化层次,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二)血缘认可,文化认同,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    “赖罗傅联宗”,首先是从血缘认可开始。赖罗傅三姓中的贤达,“上穷碧落下黄泉”,遍查文物稽载籍,雄辩地论证了赖罗傅之间血缘关系。明朝进士罗明祖、台湾宗彦赖国民、赖炽昌,香港罗氏宗亲会的罗豪,他们的论文中有一个共识:即赖中有罗、傅,罗中有赖、傅,傅中有赖、罗。三姓实际上早从春秋战国开始,即血脉相连,同气连枝。    有了血脉的认可,文化认同就非常自然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就成了三姓共同的道德规范。三姓文化既有共同点,又各有自己的特点。赖、罗、傅三姓可以联宗,而且实现了联宗,推而广之,同是炎黄子孙的“万家姓”,当然也可以实现联宗!用编纂族谱“管摄天下人心”;用血缘纽带联系宗亲;用姓氏文化提升民族软实力,就可以大大增强遍布全球的炎黄子孙的凝聚力。    (三)休戚与共,唇齿相依,互相帮助,和谐发展。    明朝进士罗明祖有存世著作--《罗纹山文集》,其中,他在为赖氏写“松阳谱序”时,论述了赖罗联宗的意义:“子推则我援,我推则子援”,即联宗是为了互相帮助,增强联合的力量。台湾赖国民将联宗意义用八个字归纳: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当时,台湾罗柏青以“中华民国赖罗傅宗亲总会”秘书长的身份,阐明联宗作用:“基于以上三姓联宗说,最终的愿望就是能使各位宗亲们的向心力更加凝固,并达到老祖宗们当时那种互相救助、扶持的友谊,使三姓子孙永远的生存安乐及永世延续的境界”。    更有宗彦用“赖罗傅会歌”说明了联宗的信条:    “赖、罗、傅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缘关系,虽历经艰难险阻,仍能本同宗手足之义,患难相依,宗亲会会歌有云:‘傅罗赖,我宗亲,休戚相依,齿与唇,不论富贵,不论清贫,同是文王后代人’,是乃赖罗傅族人,不论在何时何地,奉以为赖罗傅联宗,睦族敦宗之信条”。    二、发扬光大赖罗傅文化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1.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的思考。“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这句口号大家都认同认可,问题是如何增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今社会,无疑是正确的。但远远不够,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凝聚人心。何谓“炎黄子孙”?王、李、张、刘、陈,赖、罗、傅等百家姓就是炎黄子孙,增强海内外赖罗傅的凝聚力,就是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有指导、有意识地倡导、支持百家姓、万家姓的姓氏文化活动,就是“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具体表现。建议国内有关部门,解放思想,放开宗亲会组织的注册,让宗亲联谊活动具有更加合法、规范的地位。    2.传承中华文化问题。笔者因编纂《中华罗氏通谱》需要,于2004年拜访新、马、泰、香港罗氏宗亲会。时任泰国罗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的企业家罗豪杰,对笔者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海外华人、华裔的后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现在许多人将子女送到欧美留学,回来后,有的子女中国话不会说、中国文字不会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很大危机。当然,遍布海外的华语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但如果从小参加宗亲联谊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在心中扎根。因此,组织专家学者介入姓氏文化领域,为海外宗亲会编纂通俗易懂、有水平、有文化内涵的普及读物,用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来吸引青少年读者。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必须象普及电脑一样,从“娃娃”抓起。    3.姓氏文化与“孔子学院”的关系。中国大陆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在世界各地推介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孔氏文化的内涵。孔氏的世系图,让不少国际友人为之惊叹:绵延数千年的血缘链条,能如此准确记载!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罗健在2007年12月2日,“《中华罗氏通谱》福州座谈会”上说:我经常陪外国朋友参观名人纪念馆,他们十分惊奇这些名人世系的记载。我说,这是因为中国有一种特殊的姓氏文化,世代相传的“家谱”,可以保存许多中国人的历史信息。    作为历史学科班出身的学者,罗健思考了姓氏文化与名人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思考了“家谱”的历史作用。笔者建议:姓氏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就应该搭载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上,向海外推介富有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化。    4.姓氏文化与朱子“书院文化”的关系。台湾以“台湾书院”为平台,也想将以朱熹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向世界上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孔子与朱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位巨匠,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诸多创新,尤其在姓氏文化方面,更有许多建树。如宋思想家张载首先提出修族谱“管摄天下人心”的理论,欧阳修、苏洵等创立族谱体例,成为各家修族谱的典范。朱熹系统地规范了祭祀祖先的仪式。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罗钦顺(从祀孔庙)退休后在撰写著名的哲学著作《困知记》的同时,亲力亲为地编族谱、修建宗祠,积极进行姓氏文化活动。明朝状元、著名学者罗洪先在《念庵文集》中留下了“宗论”上、中、下三篇有份量的论文等。宋代、明代、清代、民国期间,关注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不胜枚举。    笔者时常思索,宋明期间,封建的“井田制”宗族社会已然解体,但诸多学者仍孜孜不倦地撰著“宗族理论”方面的论文,其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因弘扬姓氏文化对稳定当时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各家族谱中均明确告诫子孙:不得违抗正统的当权者。其本意是“保族”,客观效果是极大地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因此,笔者认为,宗亲联谊、编族谱、修宗祠等姓氏文化活动,对维护当今的社会稳定,构造和谐社会,仍然具有正面的作用。尤其对促进海峡两岸的血缘、文缘等“五缘”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能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引自湖南省人大副主任罗海藩写给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的信件)。    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因政见不同,而将“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对立、分割起来,而应相得宜彰,共同以各自方式向世界上推介中华传统文化。    5.姓氏群体遗传的思考。美国的科学家已发现男性遗传基因数千年几乎不变,与中国姓氏父系传递的传统密切正相关,催生了中国科学院将“姓氏”列为研究对象的“姓氏群体遗传学”,并有科研成果支持了“姓氏群体遗传确实存在”的科学结论。这样,传统的“姓氏源流研究”就与自然科学挂上钩,形成了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前沿学科。    “姓氏”涉及所有华人、华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该学科刚处于萌芽状态,呼吁民间的有识之士先从“我”做起,通过不断努力奋斗,用成果说话,逐步争取社会各界、甚至政府的资源支持,最终形成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姓氏群体遗传学”、“谱牒学”等学科。    6.“敦宗谐族”的思考。习惯上,在族谱上,宗祠中常见的、也可以说约定俗成的题词是:敦宗睦族。但是罗瑞卿大将的夫人郝治平在为《中华罗氏通谱》题词时,将“睦”改为“谐”,“睦”是和好、亲近的意思,“谐”也有“睦”的意思,“谐,和也”(《尔雅》),还有“办妥、办成功”的意思。郝老实际上在紧扣“和谐社会”时代主题之外,还有指示编委会要团结宗亲,办好宗族事务之意。    罗瑞卿夫人郝治平提出“敦宗谐族”要求,如何“谐族”?举办各种层次的宗亲联谊活动,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增进宗情族谊,应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7.“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发扬广大”的思考。1955年授衔中将、原空军副司令、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主席罗元发两次为《中华罗氏通谱》题词。实际上,他提出了姓氏文化的宗旨、指导思想。他在出席2004年9月19日“《中华罗氏通谱》北京、天津座谈会”时说:    《罗氏通谱》即将问世,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对历史负责,这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这项任务很繁重,后续工作还有很多要做,要善始善终,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    德高望重的罗老将军,时年94岁,他把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提到了“这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的高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上仰列宗,下对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也已经成为其他兄弟姓氏修编族谱时的指导思想。“发扬广大”,不是笔误,而是要求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在原有基础上,要在“广”、“大”两字上狠下功夫。    笔者认为,罗老将军的题词、讲话,充分肯定了姓氏文化活动的正面作用。建议赖罗傅宗彦中的有识之士,要更勇敢、更积极地投身到姓氏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中去。    8.“中华一脉,渊远流长。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思考。原中共中央委员、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为《中华罗氏通谱》很慎重地题了上述词,他准确定位了罗氏乃“中华一脉”,罗氏的历史、渊源是很久远的。关键是后一句话,他老人家高瞻远瞩,指示编委会同仁在选择入选的人物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要“包罗万象”,将各界罗氏精英、各种罗氏人物代表,全部包罗、包容在《中华罗氏通谱》之中。漳州台商罗秉坤在2004年9月,见到《中华罗氏通谱》内刊中有台海两岸各政党高层人物参与,说:两岸没有统一,但罗家先统一在《中华罗氏通谱》中了。充分体现“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巨大作用。    作为族谱,“收族”是第一要务,因为族谱有别于史志的“生不入传”原则。“当代人”入谱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生者入谱”,才使族谱具有了补史志不足的特殊作用。但生者政见不同、褒贬各一,如何“包罗万象,有容乃大”就需要族谱编纂者的智慧和勇气了。    罗青长提出了在开展姓氏文化活动中,如何增强在大中华基础上大团结的问题。同理,在赖罗傅三姓联宗时,团结的问题可能比单姓联谊更加突出,更需要“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精神,不然三姓人如何走到一起?因此,在推进赖罗傅联宗的事务时,三姓中的主事者,一定要注意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切实增强赖罗傅的团结。 三、结语 姓氏文化是极其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文化,是典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根文化,由于历史原因,从事姓氏文化工作的专家学者不多,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层次,参差不齐。现在,赖、傅两姓中的高层人士尚未成批量地参与、思考姓氏文化问题。罗氏中虽有一批高层人士介入其中,却也有不少人士因各种原因“谈姓氏色变”,不愿直接介入姓氏文化。    赖罗傅联宗,族谱有载,典籍有据,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经过两年一届、在各国各地区已召开过了十二届代表大会,其“血脉相连,同气连枝”的史实,已获海内外赖罗傅宗亲组织及宗彦贤达的广泛认同、认可。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赖罗傅文化的认识,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学术界应对“族谱”更加重视,要有创立新前沿学科的胆识。赖罗傅贤达也应努力高效地工作,拿出更多有份量的成果,引起政府、谱牒学界、宗彦贤达的重视。祈望三方面能做到三结合,互相支持,互相推进,让“赖罗傅联宗”,这朵姓氏文化奇葩,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光彩。
作者:罗训森 于福州  二○○八年五月三日 注:罗训森,高级工程师,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三姓一家亲

现当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将于今年11月8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回顾三姓祖先二千多年来,协同抗敌救国,相依为命,共谋生存发展的光辉历史,更觉这次大会历史意义深远,历史责任重大,前程光辉灿烂。
一、同根生
赖、罗、傅三姓是同根生的,轩辕黄帝姓公孙,又姓姬。因生于北方轩辕之坵,故名轩辕:因长于姬水,故又姓姬.三姓同是轩辕黄帝直系血亲的裔孙,原来同是一家人,同是黄帝的第9代孙舜帝(编者注:罗氏无此说,待考)的后裔;同是姓姬,同是对周朝有功,受封诸侯国之臣。   
赖姓:周朝文王第十九子叔颍,原随父姓姬。周武王灭商而有天下,念第叔颖率军灭商中,建立卓越功勋,封叔颖在今河南许(颍河流城)建立赖国。后世子孙念祖先创业艰难,以国为姓,就是赖氏。
罗姓:轩辕黄帝第九代裔孙舜帝的后代,在原始社会,建立罗部落。以网罗捕鸟为生的意思。周武王灭商后,因对周朝有功,受封侯赐爵。黄帝裔孙罗郐,讳匡正,生于商朝纣王八年,辅助周期伐封有功,封罗匡正在今湖北宜城建立罗子国,封为宜城侯。食邑方圆百里。逝世后,追赠越南王(编者注:未见罗氏历史及族谱记载,待考),后代以国为姓,就是罗氏。
傅姓:根据《今元考》记载,古代舜帝有傅的部落,轩辕黄帝裔孙大田封于傅邑,居于山西蒲叶镇妫水(今山西平陆县)。进入夏朝以后,封于傅阳(今山东枣庄南)。建立周朝以后,因对周朝有功,封为傅子国。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就是傅氏。先秦时期,傅姓开始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狭小地区。秦汉之际已到山东,到汉朝傅氏已为甘肃、宁夏、四川大姓。(编者注:傅姓上源有多说)
二、同心连
赖、罗、傅三姓,从古代的祖先到现代子孙,都心心相连一家亲。在古代来说:赖国建立在河南息县,罗国建立在湖北宜城,傅国建立在山东傅阳(今山东枣庄南)。三姓建国地址,都在河南、湖北和山东相邻广大地区,是唇齿相依的邻国。三姓的祖先心心相连,生死与共,祸福同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中原,欺凌攻打并吞各小国。当赖国被攻破时,有些赖国人为了逃避追杀,改姓罗或姓傅;当罗国被攻破时,有些罗国人改姓赖或姓傅;当傅国被攻破时,有些傅国人改姓赖或姓罗,造成三姓血统混淆,古代有这三姓不能通婚之古规。   
三姓古代祖先,为了摆脱中国贫困落后,远渡重洋,向港、澳、台和世界各国迁徙。罗姓,罗芳伯,广东梅县人,他带领族人乡亲,漂洋过海,定居婆罗洲,建立兰芳国,比美国建国还早,立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世界民主共和国的榜样。   
三姓侨居世界各国和港、澳、台的宗亲越来越多。为了继承古代祖先同一个血统,同一家亲,同相依为命,同谋生存发展的光荣传统,成立世界赖、罗、傅宋亲联谊会。   
新加坡南洋赖氏公会,是全世界赖、罗、傅三姓,成立海外组织最早的一个。赖氏公会成立于1931年,赖氏公会于1980年,庆祝成立50周年大庆时,邀请香港、台湾、泰国、日本、菲律宾及马来西来等国三姓宗亲派代表莅临庆典。出版《赖氏渊源考》并成立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编者注:与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简介有异)。联谊会的宗旨是:纪念祖先,促进合作,共谋福利。1988年6月,由日本与南洋傅氏公会与亚洲罗豫章堂联合主办第四届赖、罗、傅宗亲联谊代表大会。联谊大会在福州大厦礼堂举行。1990年参加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赖、罗、傅宗亲联谊代表会。从1982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召开十二届代表大会,分别在马尼拉、马六甲,台北市、新加坡、香港、吉隆坡、曼谷等地举行。每次大会都取得完满成功,促进加深三姓感情,合作和发展。
三、同发展
赖、罗、傅三姓,从古到今,由于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和互相合作,促进人口,人才和经济三方面迅速发展。   
赖姓:人口发展方面,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统计,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华姓氏11939个,其中大姓100个,赖姓居98位。第二次人口普查赖姓是百家姓第90位。王军云编的《中国起名宝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现代姓氏排列顺序(按人口多少为序),赖氏85位,赖氏人口在继续增加之中(编者注:人口排位应以公安部公布的为准)。
在人才发展方面:赖先,汉朝西汉二年,举孝廉,任交趾郡太守,升大司马,加爵忠王,朝廷户部主事。赖珠,西汉成帝二年,任相国。赖匡,东晋义熙14年,任大学博士,升宰相。赖标,唐朝乾符元年任直殿大将军。赖荣,宋朝熙宁癸丑科进士,殿试钦点第一甲榜眼。赖世璜,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赖心辉,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上将。赖名汤,国民革命军空军总司令,上将。赖传珠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委,国防委员,上将。赖毅,淮北苏皖边军区司令员,中将。赖可可先后任青岛市、浙江省委书记。赖竹岩长征老红军,广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书记,市人大主任;赖春风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少将参谋长;赖少其著名书画家,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宣传部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赖和,台湾新文学创始人,台文艺联盟常委。   
编者注:因时间紧,无法对人物官职进行考证。下同。   
经济发展方面:赖新,香港赖全记石油公司董事长,香港贸易公司董事长,香港富镀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宝光运石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颖颖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泰岳,中国电脑报总经理。   
罗姓:人口发展方面: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按人口普查数排列在百家大姓中,罗姓19位。
人才发展方面:罗士信,唐朝名将。罗隐、罗邺、罗虬晚唐诗人。罗荣桓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罗瑞卿人民解放军大将,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干国务院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清泉,湖北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省长。   
经济发展方面:罗豫禄,国民政府广西银行行长。加拿大油添公司香港分公司执行董事,总会计师。其大儿子罗重庆任加拿大高士雅银行经理。二儿子罗邦庆任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副经理。   
傅姓:人口发展方面,宋朝(960-1279年)傅姓人口大约29万,占全国人0.38%,居全国100家大姓57位。明朝(公元1368-1644年)大约44万,约占全国人口0.47%,占全国人口百家大姓50位。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统计,第一次普查,傅姓人口约占全国人0.57%,居百家大姓36位。
人才发展方面:傅说,商朝武丁时期大臣。上古奴隶社会政治家、思想家、建筑学家,是比孔夫子早八百多年的我国第一位圣人。傅宽,汉高祖封阳陵侯,历任齐丞相和汉丞相。傅介子,汉封义阳侯。傅变,唐贞观时太史令。傅师,唐朝翰林学士,右丞相。傅有德,明朝开国大将,太子师,封颍国公。傅作义,国民党将领,驻北京司令,起义解放,任共和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长。傅懋恭(彭真)北京市市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傅祟碧,人民解放军驻北京卫戌区司令员。   
四、同负历史使命
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担负着促进三姓人口发展,人才发展和经济发展三个繁重而伟大的历史任务,现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全世界人类生存的竞争,社会进步的竞争,人才智慧的竞争,经济发展的竞争,更加激烈。赖,罗、傅宗亲联谊会,每届担负这三方面发展的历史任务更加繁重,更加伟大,更加光荣。在第十二届以前各届大会,对完成这三方面历史任务都很好,取得很大成果。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大会,必须承前启后,取得比过去历届大会,更大成果。人才国之宝,知识席上珍。争取这届大会得到更大成果的关键,在于三姓政要人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大企业家,踊跃出席这届大会。三姓精英会萃一堂,集中高见,共商促进三大发展上策,每届大会,都是三姓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十三届大会,是三姓历史发展的第十三个里程碑.出席第十三届大会的宗贤,就是发挥自己的才华,做好赖、罗、傅第十三个历史里程碑的建设,为祖先,为宗亲贡献力量的很好机遇,也就是在自己的历史写上光辉的一页,闻名天下,万世流芳,受全世界赖罗傅敬仰。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罗姓
【罗姓简介】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豫章堂是罗姓的嫡传正嗣,当年我罗姓始祖汉大司农罗珠公领族人为避祸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继而开支散叶,罗姓后人迁徙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成为一大族!千百年来豫章堂一脉名人辈出,罗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说家罗贯中,画家罗牧,南宋学者罗愿,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大儒罗从彦,明三状元郎:永丰罗伦、吉水罗洪先、绍兴罗万化等等全国各地罗氏人生辈出,为中华文敏作为了我们罗氏应有的贡献!
  豫章堂谱序为:“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也称旧普,是罗姓嫡系一脉的序谱。
  豫章
  豫章郡,汉高帝置,王莽称“九江”属扬州。时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人口: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县十八: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云都、鄡阳、南壄、安平(据《前汉书》班固撰)。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一一罗县。秦汉时,罗姓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已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秦·武陵郡守罗君用(笔者注:许多姓氏书、《罗氏族谱》载“武陵令罗君用”,查《汉书·地理志》秦时“武陵”为“郡”,今改之。)之子、灌婴部将罗珠(笔者注:《江西通志》有传,许多罗氏族谱载任大司农,台湾有族谱载为“大将军”,《南昌考古录》载“官职失考”),族谱载,其出守九江,继续完成颍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任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逐步繁衍生息。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宋·宰相罗点(江西抚州崇仁人)是豫章柏林里罗文通的后裔,《宋史》有传。还有一位“豫章罗”女性,唐朝时嫁给一位赵姓王爷,封为“豫章郡夫人”等。从史料、罗氏族谱中,可知豫章罗氏发祥于汉,至宋,尤其南宋,朝廷偏安杭州,罗氏开始重放异彩,出现“一门七进士”的罗绋家族。明朝时,人才辈出,“吉安三罗” ——明·哲学家、礼、吏部尚书罗钦顺;明·状元、学者罗伦、罗洪先等为代表,为豫章罗氏增光添彩,代有闻人。但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仅断自唐·吉安刺史罗崱(注:任职有数说,从《桃林罗氏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唐·罗崱。但宋代乡间大儒、举人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著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唐·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为何没有“豫章罗”的名次。大概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之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 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汉代,豫章人首见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本有载,但他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光荣,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杰出贡献的罗氏先人。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长沙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笔者注: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一样,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元和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榜首。
  湖南长沙,以汉·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长沙相罗含、唐·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据明·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父亲“陶龛先生”(湖南罗氏大部奉崱公为始祖)在其自传中亦写明为“江东公”罗隐的后裔。
  笔者在宋·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罗崱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认同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
  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
  襄阳
  在湖北襄阳,以汉·广汉太守罗蒙;汉·牂牁太守罗式;晋·持节(注: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唐·燕王罗艺(注: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齐郡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而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赐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坚姓“罗”。
  河东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拨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其他郡望,体现民族文化的趋同。
  河东,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罗氏的发展史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罗 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 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 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 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先生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两党威权统治的人。
  罗荣桓: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编辑本段【姓氏源考】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的源流考据: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兄弟姓氏溶入罗氏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遗民及其后裔的早期迁徙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 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编辑本段【继往开来】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兄弟民族、姓氏改为罗氏,有的罗氏因各种原因改为兄弟民族、姓氏。但是,“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罗氏,在中华民族交溶中,以宽大的胸怀,有容乃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兄弟姓氏的平均速度,终成名列中华第二十位的姓氏。
  罗氏,历经几千年磨难,生生不息,蓬勃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罗氏的遗传基因,得以代代传递,它的历史雄辩地论证了罗氏是遵循自然进化法则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姓氏。
  “适者生存”,能生存、发展的罗氏,是自然界中的强者!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罗姓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豫章堂是罗姓的嫡传正嗣,当年我罗姓始祖汉大司农罗珠公领族人为避祸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继而开支散叶,罗姓后人迁徙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成为一大族!千百年来豫章堂一脉名人辈出,罗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说家罗贯中,画家罗牧,南宋学者罗愿,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大儒罗从彦,明三状元郎:永丰罗伦、吉水罗洪先、绍兴罗万化等等全国各地罗氏人生辈出,为中华文敏作为了我们罗氏应有的贡献!
  豫章堂谱序为:“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也称旧普,是罗姓嫡系一脉的序谱。
  豫章
  豫章郡,汉高帝置,王莽称“九江”属扬州。时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人口: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县十八: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云都、鄡阳、南壄、安平(据《前汉书》班固撰)。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一一罗县。秦汉时,罗姓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已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秦·武陵郡守罗君用(笔者注:许多姓氏书、《罗氏族谱》载“武陵令罗君用”,查《汉书·地理志》秦时“武陵”为“郡”,今改之。)之子、灌婴部将罗珠(笔者注:《江西通志》有传,许多罗氏族谱载任大司农,台湾有族谱载为“大将军”,《南昌考古录》载“官职失考”),族谱载,其出守九江,继续完成颍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任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逐步繁衍生息。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宋·宰相罗点(江西抚州崇仁人)是豫章柏林里罗文通的后裔,《宋史》有传。还有一位“豫章罗”女性,唐朝时嫁给一位赵姓王爷,封为“豫章郡夫人”等。从史料、罗氏族谱中,可知豫章罗氏发祥于汉,至宋,尤其南宋,朝廷偏安杭州,罗氏开始重放异彩,出现“一门七进士”的罗绋家族。明朝时,人才辈出,“吉安三罗” ——明·哲学家、礼、吏部尚书罗钦顺;明·状元、学者罗伦、罗洪先等为代表,为豫章罗氏增光添彩,代有闻人。但吉安地区罗氏追溯源流时仅断自唐·吉安刺史罗崱(注:任职有数说,从《桃林罗氏谱》),并明确其先祖来自浙江钱塘。后罗崱后裔严遵祖训,亦断自唐·罗崱。但宋代乡间大儒、举人罗绋的女婿、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著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唐·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为何没有“豫章罗”的名次。大概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之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 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汉代,豫章人首见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本有载,但他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光荣,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杰出贡献的罗氏先人。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长沙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笔者注: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一样,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元和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榜首。
  湖南长沙,以汉·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长沙相罗含、唐·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据明·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父亲“陶龛先生”(湖南罗氏大部奉崱公为始祖)在其自传中亦写明为“江东公”罗隐的后裔。
  笔者在宋·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罗崱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认同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
  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
  襄阳
  在湖北襄阳,以汉·广汉太守罗蒙;汉·牂牁太守罗式;晋·持节(注: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唐·燕王罗艺(注: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齐郡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而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赐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坚姓“罗”。
  河东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拨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其他郡望,体现民族文化的趋同。
  河东,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罗氏的发展史上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罗 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 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 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 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 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创始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 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国琅,笔名生辉、野度。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罗先生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反抗两党威权统治的人。
  罗荣桓:现代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编辑本段【姓氏源考】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的源流考据: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兄弟姓氏溶入罗氏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遗民及其后裔的早期迁徙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 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编辑本段【继往开来】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兄弟民族、姓氏改为罗氏,有的罗氏因各种原因改为兄弟民族、姓氏。但是,“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罗氏,在中华民族交溶中,以宽大的胸怀,有容乃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兄弟姓氏的平均速度,终成名列中华第二十位的姓氏。
  罗氏,历经几千年磨难,生生不息,蓬勃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罗氏的遗传基因,得以代代传递,它的历史雄辩地论证了罗氏是遵循自然进化法则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姓氏。
  “适者生存”,能生存、发展的罗氏,是自然界中的强者!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赖姓源于包信镇

赖姓源于包信镇
近年来,海内外不断兴起姓氏研究和寻根谒祖热。尤其是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炎黄子孙寻根谒祖创造了条件。他们怀着爱国心,桑梓情,越过重洋,不辞千辛万苦,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姓氏的发源地,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加强了同胞、侨胞之间的团结,增进了友谊,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为方便海内外“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寻根谒祖,赖氏研究会在民间历年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史料,并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初步考证。证实了息县包信镇乃周封子爵赖国故地。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538年,立国584年,传位十四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遗留在故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改姓傅和罗。 一、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北距新蔡县城20公里,闾河和广丰岭交叉贯穿全境。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冷暖适中,雨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中国名镇志》一书将其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的蛤蜊山属龙山文化遗址(《息县志》1989年版)。 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赖国于此地。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 秦时属颍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领县十一:汝阳、上蔡、平舆、郾城、西平、吴房、朗山、真阳、新息、褒信、新蔡)。 汉建武年间置褒信县,后置褒信侯国。 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 晋泰始二年属汝阴郡,永熙元年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 南朝刘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齐初属预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 隋复褒信属汝南郡。 唐属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县。 宋归京西路蔡州。 金泰和八年属息州。 元废入息县为镇。 包信镇距汝南,新蔡较近,历代史书多称蔡州褒信而实为今息县包信镇也。 二、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 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宋代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改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

世界罗氏宗亲总会成立典礼行程表

作者:罗启光

在新加坡南洋罗氏公会的罗焕文主席主催之下,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筹委会于2007年12月23日在新加坡南洋罗氏公会举行了筹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与会计有新加坡南洋罗氏公会主席罗焕文主席,泰国罗氏宗亲总会罗豪杰理事长、罗道楼理事长和罗建华理事长,印尼万隆罗氏公会主席以及马来西亚罗启光等人。

筹委会已铁定于2008年3月7日趁着泰国罗氏宗亲总会40周年纪念的庆祝典礼期间,举行世界罗氏宗亲总会的成立典礼。

2008年3月7日:世界罗氏宗亲总会成立典礼
2008年3月8日:泰国罗氏宗亲总会40周年纪念典礼
2008年3月9日:旅游节目

正式的邀请信和其它细节等将由泰国罗氏宗亲总会直接发出与世界各地的罗氏公会和组织。我先在这把罗道楼理事长所拟定的行程表发给各位宗长们,以供安排行程等事宜。
这行程将由泰国曼谷市Number10旅行社安排和接待。费用包括酒店住宿、食膳、机场接送、交通安排、导游等等。各位请直接和Number10旅行社的负责人罗明宗长联络及安排。电话号码为+662-4341870或+662-4341871或+662-4341872,传真为+662-4341869。各位如果有任何特别安排或延长旅程,也可向罗明宗长联络。
另、如果贵公会组织希望给泰国罗氏宗亲总会40周年纪念的贺词等,请尽快安排。各位可以以MsWord的格式拟定,然后以电邮发给我,我可以代劳转交给罗道楼理事长,以供编印于40周年纪念刊。我将会与2008年1月份到曼谷公干,届时将与罗道楼理事长见面。
如果有任事宜,各位可以联络我,我将协助安排。谢谢!

马来西亚:罗启光

联络地址:
Jalan 17/3, 464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八打灵市17区3路门牌131号
电话:+6012-2028329
传真:+603-79568329
电邮:lohkk2000@gmail.com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只有团结 相互配合 才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

作者:罗通国

前几天,我参加了印度尼西亚东爪哇赖氏宗亲会2007至2009年的新任理监事就职典礼,能有这样资历完整、勇于任事,为人清廉正直的人来担任理监事,相信一定可以带领赖氏宗亲会建立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新任理监事,必须具有方方面面的素质,有信心,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的岗位,广泛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只有追祖认宗,更重要的大家相互多多交流,工作事,学习事,生活事,都拿出来交流才好啊!共同促进宗亲的友谊与交流,以便为赖氏宗亲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使宗亲会更加壮大,虽然按百家姓的排列,赖姓排在第98位。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切实让我感受到,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宗亲们彼此间的关心帮助,使我有一种家的温馨感,义务工作人员也都非常配合办事,不分彼此地完成并不属于自己负责范围内的任务,宗亲们的共同参与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印度尼西亚华人是一个少数民族,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少数民族,这种特殊性使我们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变得复杂化,象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华人身处异乡被看成一个沉默的群体,面对所在国的移民政策,所在国政府对华人的政策等等问题,也为了学习华文和了解中华文化,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我们华人需要组织华社,事实证明,健康的华社能够发挥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内外的和谐和团结是华社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证。没有自已内部的相互之间的、对外的团结与和谐,我们的华社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出问题,甚至会走向反面,失掉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者,侨团林立,在会所方面也是问题,除一小部分华社有固定会所外,绝大部分华社没有固定会所,给华社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华社管理和活动的策划,造成一些华社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有的华社,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社团成员来去自由,参与意识不强,很难做到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为工作献计献策,一些华社成员参加社团活动:开始是热火朝天使劲干,中间是不冷不热看着干,最后是冷冷清清不愿干。善始而恶终,是常见的事。目前,在印度尼西亚有几百个华侨华人为主的侨团组织,其成立有前有后,规模大小不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参加,其宗旨首先是团结侨胞、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参与者大多数是为了打发时间、或为了广交朋友,都搞得生气勃勃,在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个华社根据自己的宗旨,开展着多种形式的活动。虽然现实生活中,华社内部或华社之间,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分歧,都是正常的。只要顾全大局、处理得好,做实事,求实效,平等协调华社内部的关系。在涉及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的问题上,应该维护华侨和民族的利益,把华社的所有成员团结在一起,从而积极地构建相互友爱,共同奋斗的华人团体。如果没有团结协作,就像一盘散沙一样,不可能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集体,可是有些华社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只注重家属、宗族的关系,只从感情的亲疏出发而不从制度的建设出发,不学会如何超越感情亲疏地去认识问题,因此很多人认为华社活动过于形式化,是做给别人看的,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缺少求同存异的全局观念,缺少团体内的民主、公平、公开、公正制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存心不良的人,忘了立志参与的服务初衷;忘了当初立下的目标,非但不采取平等协商的工作方法,甚至把华社视为派系之间争强好胜、争名夺利的工具。这些现象显然不利于华社的健康发展。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讲述,他们所属华社日益扩大,利欲熏心下,有一些人自然就滋生贪念,为了权利、名义、利益,等等,想方设法排除异己,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所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糊涂皇帝、和绅等人,社团就成这些人争夺的帮派了,与会员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社团里的官场争斗如古代宫廷里的后宫,也斗也激烈,使会员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弄的其它成员左右为难,形成小圈子,内部的纷争,做不到抱成社团用一个声音说话,我们要避免这种恶性竞争,力戒同美相妒,朋友成冤家。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因素,这就需要抛弃宗族亲疏等落后观念,在民主社会,我们应该学会民主生活,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和民主公正的沟通、促进社团内部之间的平等、并在重大问题上发出团结一致的声音。采取一致行动。真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希望在华社中,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大力培育和谐精神,积极维护团结,及时化解矛盾,在华社内部和华社之间建立起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作为侨领,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平台,要放下身份,要把团体内部的团结搞好,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们走到一起的目的不是为了,或不仅仅为了缅怀过去,缅怀先人,或者只为了去做某件事情,而是为了向前看,向幸福的明天看,如果这个目的没有统一的认识,只是觉得好玩或好奇,恐怕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希望各地华社多探讨今后如何加强与社团成员和社会沟通,寻找各种机会使社团内部达成一定的共识,共同致力于相互支持,从而使我们华人在经济上不断走向繁荣,在政治上真正做到参政议政、要抓住当前历史性的机遇,学会包容、学会处理和解决好矛盾和分歧,使华人和华社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培养下一代也是华社的任务,虽然需要相对多的时间与精密的安排部署,但一定要携手共同努力,组织一系列青少年活动,让华裔青少年参与华社的各种青少年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社团的热情和积极性。除了要培育下一代,也要引导下一代学习中华文化,告诉他们:“古老的乌龟背面出现了汉字,古老的汉字背面出现了华夏。“让他们能保留中华民族的根,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既能保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做一个以中华文化为傲的华裔,教育下一代把‘落叶归根’转化为‘落地生根’。我们华人,一方面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兢兢业业,勤勉工作,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永远不忘记这个基本的精神;另一方面则谨守本国的法规及风俗人情,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地促进华人与原住民和主流社会的和谐交流、和睦相处,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才有办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发出自己有影响力的声音。也只有在我们团结一致的时候,华人的权益才能得到有力和有效的维护。就像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如果七色光不团结,哪会展现出耀眼的光彩呢?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赖氏名人

赖氏名人
赖氏名人  赖恭,三国蜀汉臣。零陵(今永州)人。东汉末,荆州牧刘表遣赖为交州刺史,被逐,乃归刘备,为镇远将军。同诸葛亮等上书献帝,请封刘备为汉中王,备遂以赖为太常。曹丕篡汉,赖上言请备称帝。子赖雄为丞相西曹令史。  赖文政(1116-1175),南宋农民起义领袖。又名赖五。荆南(今湖北江陵)人。茶贩出身,常到湖北各地运茶。1174年,湖北茶贩数千人起义,他也参与,一度进人湖南;败后返湖北,次年夏,在湖北领导茶贩再次起义,被推为领袖,率起义军进入江西,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击败官军。后南下广东,为提刑林光朝所败,乃折回江西。到兴国时只剩八百人,被江西提刑辛弃疾诱杀于江州(今江西九江)。  赖先,明臣。字伯启,一作伯敬,号中峰。福建永定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户部主事,督浒墅关。旧制船五尺以下者不征,后例被破,不论大小皆征,他于支港建石闸,许五尺以下自由往来,商船称便。旋迁员外郎。引疾归。正德初,吏部屡檄不起。正德八年(1495),擢常德知府。  赖镜,清书画家。字孟容,号白水山人、增城山人,广东南海人。少曾读书于广东增城白水山,明亡出家万寿寺为僧,法名深度。性雅淡,善画山水。受吴派影响,所作笔力遒劲,疏逸秀润,气格高凝,有沈周风致,为粤中首望。工诗,书法仿苏轼、文徵明,时称诗、书、画“三绝”。屈翁山《广东新语》云:“顾其足迹不出粤东而其遗迹遂为人所罕觏。吴越人宦粤者,往往欲求其一笺一箑而不可得。”传世作品有《山水斗方图册》、《坐看白云图》、《山水图册》等。  赖日臣(1763-1836),清将领。原名泰凤,又名羽山。福建宁化人。父赖景三曾任台湾府南路下淡水营千总。他以继承父职、保卫国土为己任。十六岁入伍,旋以父荫袭任建镇左营左厅守备。屡建功劳,实授台湾南路营中军守备。道光十六年(1836)倭寇攻台南镇,他率部出击,所向披靡,斩获甚众,敌酋授首,残寇逃匿。清廷嘉奖,擢其任北路葛玛兰兼署都司篆务事。当年病率,追封武略骑尉。  赖荣光(?-1836),清将领。湖南湘乡人。1853年(咸丰三年)投湘军水师,从曾国藩转战湘、鄂、皖等地。安庆一役,拼死力战,授副将。后从彭玉麟攻占太平、芜湖、金柱关、东梁山等要地,迁淮阳水师营官,升总兵。1863年(同治二年)夏率部攻江阴,战死。赠提督衔。  赖文鸿(?-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参加太平军后封隆天福。咸丰九年(1859)韦志俊在安徽池州(今贵池)降清,他参与讨伐,夺回池州。旋同刘官芳等攻占南陵。次年,参加再破江南大营之役。同治元年(1862)封匡王。后留守浙江湖州,城陷时牺牲(一说战死于安徽广德或宁国)。  赖文光(1827-1868),清太平天国将领、捻军统帅。广西人。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金田起义。1852年在洪秀全左右任文职。1856年转任武职,曾随陈玉成转战皖、鄂。1860年参加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东征苏常之役。继而随陈玉成西征,1861年春攻入湖北。是年秋封遵王。1862年(同治元年)奉陈玉成命与陈得才进兵陕西,扩充实力。1864年回师援救天京,天京已陷,兵败湖北。遂与捻军诸将张宗禹、任化邦等以恢复太平天国为宗旨,按照太平军军制整编捻军,被推为统帅。他采取以走制敌的流动战术,在豫鲁间屡挫清军。1865年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全歼清军僧格林沁骑兵队。之后率捻军奔驰豫鲁苏皖,粉碎曾国藩圈制战略。1866年命张宗禹等率部西进陕、甘,联结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称西捻军;自与任化邦等在中原坚持斗争,称东捻军。次年初在湖北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大败清提督郭松林部湘军和刘铭传部淮军,但在京山尹隆河战败。6月冒险进入山东青、莱、登地区,陷入淮军战略圈套,主力损失殆尽。1868年1月5日,所部骑兵千余人在扬州瓦窑铺溃败,伤重被俘后就义。  其他赖姓名人有春秋时赖国国君赖子;汉大臣赖先;三国蜀汉大臣赖雄;唐大臣赖文雅,学者赖棐;宋画家赖祚,地理学家赖文俊;元文学家赖良,孝子赖禄孙;明官吏赖瑛、赖礼;清将领赖达哈,太平天国将领赖汉英,机械制造家赖长等。近当代赖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赖传珠、赖毅、赖达元、赖光勋、赖春风,政治家赖际发,国民党将领赖心辉,少年英雄赖宁,数学家赖汉卿,化学家赖伍江,建筑工程专家赖明,玻璃陶瓷学家赖其芳,电子学家赖声礼,城市燃气专家赖元楷,企业家赖新、赖国富、赖振源、赖文城、赖清添、赖永川,走私犯赖昌星,经济学家赖平耀,法学家赖源河,教育学家赖立赓,翻译家赖恬昌,藏书家赖肃,作家赖祥,台湾诗人赖和,画家赖少嵩等。北伐客家战将--赖世璜武昌起义的爆发,吹响了推翻清朝封建体制的号角,北伐战争的枪炮声,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序幕。多少客家儿女追随着孙中山先生转战南北、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出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用其年轻的生命和卓著的战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 赖世璜、字肇周,1889年出生于石城县屏山长溪。1908年考入江西省陆军小学,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民国三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步入军旅生涯,历任连长、支队长、旅长、师长等职。民国十五年率部加入了北伐之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他挥师北伐,首先攻克了赣州,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横扫闽西,一路攻克抚州并协攻南昌,战果辉煌。随后他率部连克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并驻守江苏无锡,他所率的第十四军成了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 但是,这位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威望极高的将军,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与桂系军伐素无交往,命运注定是悲剧。1927年蒋介石下野东渡日本,白崇禧等桂系军阀控制了南京政府,不太亲近桂系的赖世璜被白崇禧视其为蒋介石的人马,列入了被排挤的对象。为了达到排挤赖世璜的目的,白崇禧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赖世璜经常率部孤军作战,而在军火、军饷上又不给予支援,造成了第十四军的战斗力明显削弱,损失严重。借机白崇禧强加给赖世璜将军一项莫须有的罪名:“克扣军饷,畏缩不前。”而赖世璜将军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铁汉,他在军前与白崇禧据理力争,并当众指责白崇禧,从而加重了白崇禧对赖世璜的仇视心理,并下定了除掉赖世璜将军的决心。1927年9月29日,赖世璜去上海治病,刘峙所部宪兵队奉白崇禧之命在火车站绑架了赖世璜将军,并关押在上海军政部四十多天,后又被押解到南京第一陆军监狱监禁。1927年12月30日,白崇禧下令杀害赖世璜,一代北伐名将,年仅三十九岁的赖世璜将军被桂系军阀杀害,制造了北伐战争中的第一大冤案。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赖传湘赖传湘,生于1903年,江西南康人,1925年8月,入黄埔军官4期学校,1926年10月毕业。 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因英勇善战,晋升第一补充师第三团指导员。 历任国民革命军总部交际科员、上尉副官、少校科长、少校副营长、上尉连长等职。 1937年7月,任四十七师十八团上校团长。 10月,奉命率部增援武宁,堵截日军,坚守河山圆棺材山等阵地,击退敌军多次进攻。 1939年3月,该师奉命开抵黄埠岗,在金鸡山口战役中,歼敌千余。后敌军大批增援,并用飞机大炮坦克配合,向阵地疯狂进攻。他率十八团独挡阵地正面,与敌周旋,激战3昼夜,终于击退了敌人。 12月,晋升本旅少将旅长。 1941年5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第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率部参加湘北二次会战,指挥所部英勇杀敌。 1941年9月24日在抗倭战争第2次长沙会战中牺牲于湖南梁家塅。 后国民政府追晋赖传湘为陆军中将。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陆军上校赖祝珊 [1936.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生赖心辉:四川三台人。1925年10月9日晋加陆军上将衔。石城县屏山长溪赖名汤賴名湯(1911年-1984年11月30日),男,號曉庵,本籍中國江西省石城縣,中華民國一級上將,前參謀總長。 1937年,剛從國民革命軍空軍學校畢業的賴名湯即跟隨高志航參與對日戰役,獲得一定戰功。不過於隨後的南京空戰中受傷,自此從現役飛官轉任於教育與訓練工作,後赴美擔任留美空軍領隊,嗣升總領隊,中國駐英國武官,總部情報署署長等職。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以國軍軍事情報為主。並於1953年,於韓國處理韓戰中國共產黨1萬4千名戰俘來台事宜。因為處理得宜,晉升調升該國國防部參謀次長。之後湯先後擔任該國聯勤司令,空軍總司令。1970年調任該國軍事最高首長參謀總長。此職務一直到1976年卸任。同年,他也獲頒中華民國軍方最高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1984年11月30日病逝於臺北,時年73。 台灣將軍 1911年出生 1984年逝世赖名汤参与运送战俘的“洛逊计划”  中立国遣返委员会1954年1月20日将南营重新移交给联合国军看管,由联合国军负责把这一万多名志愿军战俘运送往台湾。当年任职国民党的国防部二厅厅长赖名汤负责该次行动。  1.4万多名志愿军战俘1954年1月23日全部换上国民党军装,于凌晨3时许,分乘225辆美军大卡车,离开中立区印度村。上午8时起由韩国仁川港搭上16艘美国军舰,浩浩荡荡地驶向基隆。惟一显示与台湾相关的是台湾出动海军五艘中字号登陆舰。  为了迎接这一刻,国民党动员了许多欢迎群众,将赴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称为“反共义士”,并将1月23日这天定为“自由日”。能成功策动1.4万多志愿军战俘来到台湾,对当时的台湾蒋介石政权的确是一件“喜事”。  志愿军战俘交由蒋经国领导下的一个辅导组织负责,逐个审查后,补入军队基层监视使用。赖琏赖琏,字景瑚。1901年生,福建永安人。曾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日报》总编辑,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主任委员,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1948年赴美国。后任联合国秘书处中文部主任、华美日报社社长。1978年到台湾。是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常委。 赖琏,字景瑚,笔名觉仙。福建永安人,生于1900年。 1919年毕业于雅礼大学预科,同年7月,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习机械工程。 1924年毕业后,于密西根州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汽车制造及工业管理,后应程天放之邀,赴加拿大主持《醒华日报》,并在多伦多大学选修政治经济学。 1925年再度到美国,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于次兼宣传部部长。1932年起历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财政局长、连云港市市长。1935年去职,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递补)。1936年12月派为湖南省党部特派员。1939年3月后,任西北工学院代院长(其中包括北洋工学院)。 1942年10月21日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1944年8月1日免去校长职务,赴重庆任教育部常务次长。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月调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副部长。194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立法院侨务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赴美国。 1949年起在新泽西州乔经柯特大学执教3年。在此期间,创办《华美通讯社》、《华美日报》。 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1967年退休,应台北《中国时报》之邀,为国际问题专栏撰稿。1978年定居台湾,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83年8月13日逝世。 背景资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赖琏与连云港市最早的城市规划2006年2月10日 苍梧晚报 □ 张廷亮 近代连云港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赖琏就是其中值得回忆的一位。  赖琏,生于1900年,福建永安人,字景瑚,笔名觉仙。1919年毕业于雅礼大学预科,同年7月,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毕业后,在密西根州底特略福特汽车公司,研究汽车制造及工业管理。  赖琏与连云港的“姻缘”,起源于连云设市。1935年民国江苏省政府第718次会议决定设立连云市,并决定调他任连云市筹备组的组长,全权负责连云建市的各项筹备事务,赖琏也是拟议中的连云市第一任市长。  此刻的赖琏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又有留美经历和南京市政建设的不俗政绩,迅速开展了筹备组的各项工作。他首先罗织一批市政工程的专家作为筹备组的负责人。如工务组主任严宏桂,曾经留学美国,专攻土木及水利工程,且分别担任过青岛和南京的工务局长,均表现了辉煌的成绩。  主持地政的张丕介曾经在德国研究过土地问题,主持民政的徐佛观是刚从日本归国的军事专家。筹备组的成员约30人,大都是从国外刚回来或在国内大学刚毕业,有的是在行政机关做过事,但还没有染上官僚习气的。大家怀抱着“开辟新天地,建设一个我国史无前例,最伟大,最现代化的新都市”的美好理想投入到了连云市的勘测,规划,建章立制的工作中。  赖琏还多次拜会了陇海铁路办事处负责人钱宗泽,两淮盐运史缪秋杰以及当地的一些绅士。宣传连云设市的重要意义,并请求他们在经费方面的支持。赖琏多次考察东西连岛,港口码头,大桅尖,铁路沿线,盐场滩涂,临洪河口,为连云港市的城市规划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还经常往来于墟沟,南京,镇江等地,寻求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筹备组在最初的一两个月,就在民政上创制了重要的法规,训练了警卫队,建立了预算系统和会计制度,预计一年的土地测量工作,不到六个月即告竣。  经过艰苦的工作,一个东方大都市规划逐渐形成:“临洪河口以南,烧香河口以北,东沿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都列入了规划范围,规划以老窑一带为港务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堰一带为市政中心和商业区。这是我市最早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城市规划。  连云港建市的计划极大地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社会名流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汪寿康在“擘画墟沟商埠意见书”中认为宜采用英国伦敦模式进行建筑:以平山为中心辐射五条线,一线达孙家山与码头相接;一线穿五洋湖至大小板桥;一线通朱曹;一线经新县达猴嘴;一线至西墅海滨。将行政中心设于平山一带,学校区设于马山,龙山,新线一带。这些想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可是好景不长,抗战爆发,政府已无暇顾及新都市的建设,连云市的筹备工作也告一段落,所有规划档案均被省府封存。尽管海滨大都市的建设中途夭折,但是赖琏及其筹备组的开创性工作永远为海属人民所记忆。  离开连云港以后,赖琏曾经担任西北大学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执委常务委员,联合国秘书处中文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年老时仍念及连云港的发展,著有<<连云忆语>>的回忆文章,1983年8月13日病逝于台湾。经过艰苦的工作,一个东方大都市规划逐渐形成:“临洪河口以南,烧香河口以北,东沿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都列入了规划范围,规划以老窑一带为港务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堰一带为市政中心和商业区。这是我市最早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城市规划。  连云建市的计划极大地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社会名流的关注和思考。其中汪寿康在“擘画墟沟商埠意见书”中认为宜采用英国伦敦模式进行建筑:以平山为中心辐射五条线,一线达孙家山与码头相接;一线穿五洋湖至大小板桥;一线通朱曹;一线经新县达猴嘴;一线至西墅海滨。将行政中心设于平山一带,学校区设于马山,龙山,新线一带。这些想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这对于今天何止是借鉴呀,应该是汗颜呀.这黄九堰离老窑已有十五公里左右吧,这在当时落后的交通工具的前提下,是需要多么大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呀.相比之下,我们在墟沟港区及其附近大兴土木地建设新城是多么地目光短浅,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呀.